◆設置目的
二次大戰之後,中華民國遷臺,在時局動盪中,臺灣經濟逐漸成長、社會漸趨自由、政治日益開放。各面向蓬勃發展,發展出特有的生活風格與文化價值,臺灣成為華人區域中現代化與民主化的範例。此成功經驗引起國際社會之矚目,90年代後「臺灣研究」更在世界學術社群中受到重視,成為全球新興研究領域之一。為持續推動「臺灣研究」,培養各國優秀人才,以強化我國軟實力及深化國際影響力,提升臺灣能見度,本部乃有「臺灣研究講座計畫」之規劃與設置。
◆緣起與沿革
民國92年本部與日本早稻田大學合作開設臺灣研究講座課程是為此項計畫之濫觴。隨後陸續與荷蘭萊頓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劍橋大學、瑞典隆德大學與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等歐洲各一流大學建立合作關係。此項計畫推動迄今十餘年,歷經了三個階段:
一、草創期:自民國92年至96年,著重於促進各國臺灣研究領域學者互訪,並開設臺灣研究相關課程,互訪頻率及課程數目較後期較少,規模也較小。值得注意的是,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在民國93年創設臺灣研究碩士班,「臺灣研究」正式被建置化為教學體系之一環,具指標性意義。
二、開展期:自民國97年至103年,除持續與英國、德國、瑞典等歐洲一流大學建立合作管道之外,合作地區甚至擴展至北美重要大學。期間與本部合作之大學包括美國波士頓大學、喬治梅森大學及加拿大卑詩與亞伯達大學等名校,先後設立與臺灣研究相關領域之各類課程為發展主軸之合作計畫。此間全球參與臺灣研究講座計畫校數快速增加,在北美洲地區即有15所大學,另也確立「臺灣研究講座計畫」的相關合作模式,包括計畫期程可從一年延伸至最多五年,並包含六大合作類型:開設課程、學者交流、人才培育、專業著述出版、建置文獻資料庫及舉辦學術交流活動等。
三、壯大期:從民國103年起的第3階段,不但申請辦理計畫之案件數持續增加,參與國家數亦創新高。合作地區除西歐及北美外,更有東歐、南歐、大洋洲及亞洲等地的大學也先後加入推動「臺灣研究講座計畫」行列,包括波蘭、義大利、澳洲、香港、韓國、越南、印度及以色列等。除與臺灣研究素有淵源的歐美國家深化合作交流外,也積極與具發展潛力的其他國家的大學洽商合作。此階段主要合作特色,在協助學校建立長期性的「臺灣研究」教學資源,包含聘用專任師資、擴增正式學分課程、促成跨校聯盟與建立長期性臺灣研究機構。先前階段講座師資多為兼任或客座,而此階段,多所大學已朝向聘用專業師資規劃,可謂水到渠成、開花結果。
◆成果綜覽
本部推動臺灣研究講座計畫逾20年,113年持續推動與英國、德國、捷克、斯洛伐克、瑞士、法國、荷蘭、波蘭、奧地利、比利時、挪威、義大利、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愛沙尼亞、日本、韓國、印尼、越南、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橫跨歐、美、亞洲及大洋洲4大洲22國43所世界知名大學合作辦理40項臺灣研究講座計畫。計畫主題涵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學、歷史、華語、藝術與電影,以開設課程、學者交流、人才培育、專業著述出版、建置文獻資料庫及舉辦學術交流活動等等,繼以協助學校建立長期性的「臺灣研究」教學資源之合作執行模式下,成就重大成果,因篇幅所限,茲舉數例: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於民國93年籌組成立「歐洲臺灣研究協會」,藉由舉辦學術活動引起歐洲地區學者對臺灣研究議題之興趣。另在104年與我國中央研究院合作主辦「第2屆臺灣研究世界大會」,為期3天的會議,邀請來自世界各地80餘位學者與數百位與會者研討各項議題,盛況空前,掀起研究臺灣相關議題之熱潮。大會主席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羅達菲教授擔任世界重要學術專書出版社Routledge主編所出版之「臺灣研究叢書」,更成為西方學者進行臺灣研究之重要資源與參據。
在培育人才方面,各合作大學提供研究生獎助學金,其畢業後從事教職並以「臺灣研究」為其研究主題,引起更多學者專家對臺灣研究的關注與興趣。其中,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及加拿大卑詩大學都有獎學金受獎生在取得博士學位後獲聘至重要大學擔任專任教職,成為我國在推廣「臺灣研究」之海外人才庫及長遠發展之重要基石。
近年來,為使臺灣研究課程成為正式常設課程,並穩定師資來源,本部鼓勵合作學校建立長期性的「臺灣研究」教學資源,合作學校中美國的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及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都已設有專任教職,在教學與研究上更見紮實。
此外,合作學校所舉辦之國際研討會也頗具規模,如加拿大亞伯達大學辦理的「急速變遷中的臺灣」及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舉辦之「全球觀點的臺灣研究」等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我國中央研究院及世界各國重要學者專家共聚一堂,參與討論並發表論文,藉由各項議題之討論聚焦臺灣,更將論文集結出版,建立「臺灣研究」學者的國際學術網絡。
◆未來展望
誠如大阪大學講座計畫主持人林初梅所言,「臺灣研究」的設立,充實了臺灣相關課程與研究,不僅提升臺灣的能見度,也增加赴臺學生人數,這些赴臺留學學生都是未來的外交尖兵,透過他們將有更多的交流。回顧「臺灣研究講座計畫」設置之初合作型態多為開設課程、學者交流,再有加強人才培育,出版專著及資料庫建置都已花繁枝茂,成果豐碩,後續將朝向設立專任教職與長設講座之目標邁前,使其影響更加深遠。
另為擴大影響範疇,除人文、歷史、政經主題外,更積極鼓勵科技、文創、移民及醫學等其他領域之合作研究,期在多元及豐富的議題內涵下,與國內、外大學及相關學術研究機構攜手並進,將臺灣經驗擴大推動至具合作潛力之新興國家及區域。藉由多元合作型態及深化交流層面,推廣並深化「臺灣研究」在國際間之學術合作,以增進我國與世界各國之互動及連結,加強世界各國與臺灣相互間之瞭解與認識。